蝴蝶兰(学名:Phalaenopsis aphrodite Rchb. f.)为兰科蝴蝶兰属植物,别名:蝶兰、台湾蝴蝶兰等。
蝴蝶兰白色粗大的气根露在叶片周围,除了具有吸收空气中养分的作用外,还有生长和光合作用。新春时节,蝴蝶兰植株从叶腋中抽出长长的花梗,并且开出形如蝴蝶飞舞般的花朵,深受花迷们的青睐,素有“洋兰王后”之称。
形态特征蝴蝶兰茎很短,常被叶鞘所包。叶片稍肉质,常3~4枚或更多,上面绿色,背面紫色,椭圆形,长圆形或镰刀状长圆形,长10~20厘米,宽3~6厘米,先端锐尖或钝,基部楔形或有时歪斜,具短而宽的鞘。
花序侧生于茎的基部,长达50厘米,不分枝或有时分枝;花序柄绿色,被数枚鳞片状鞘;花序轴紫绿色,多少回折状,常具数朵由基部向顶端逐朵开放的花;花苞片卵状三角形;花梗连同子房绿色,纤细,花白色,美丽,花期长,在花期4~6月。
生长习性蝴蝶兰出生于热带雨林地区,喜欢高气温、高湿度、通风透气的环境;不耐涝, 耐半阴环境,忌烈日直射,忌积水,畏寒冷,生长适温为15~20℃,冬季10℃以下就会停止生长,低于5℃容易死亡。高温高湿河川海岸边的森林树木是蝴蝶兰附着生长的地方。
蝴蝶兰由于其生理结构可以保护自身在低湿状态下受到的应力影响,但是在太湿的环境下,高温高湿往往相伴着病害。最适宜的相对湿度范围为60{bf}~80{bf}RH。
分布区域蝴蝶兰是在1750年发现的,迄今已发现七十多个原生种,大多数产于潮湿的亚洲地区,自然分布于阿隆姆、缅甸、印度洋各岛、马来半岛、南洋群岛、菲律宾以至台湾等低纬度热带海岛。台东的武森永一带森林及绿岛所产的蝴蝶兰最著名。但由于森林砍伐与采集过度,资源明显减少。
在中国台湾(恒春半岛、兰屿、台东)和泰国、菲律宾、马来西亚、印度尼西亚等地都有分布。其中以台湾出产最多。
繁殖方法蝴蝶兰组织培养和无菌播种用于大规模生产繁殖,分株繁殖通常用于少量繁殖或家庭繁殖。分株法操作简单,但相对成苗率较低,其具体做法如下:当花凋落后,留14个节间,多余的花梗用剪刀剪去,然后将花梗上部13节的节间包片用利刃切除,用蘸有吲哆丁酸或生根粉的药棉均匀涂抹在裸露的节间,将处理过的兰株置于半阴处,温度保持在25~28℃。3个月左右可产生3~4叶带根的小植株,即可切下上盆栽植。
蝴蝶兰常见品种蝴蝶兰常见的品种有:(1)小花蝴蝶兰,花朵稍小;(2)台湾蝴蝶兰,叶大,扁平,肥厚,绿色,并有斑纹;(3)斑叶蝴蝶兰,别名席勒蝴蝶兰,叶大,长圆形,花径8~9厘米,淡紫色,边缘白色;(4)曼氏蝴蝶兰,叶长30厘米,绿色,叶基部黄色,萼片和花瓣橘红色;(5)阿福德蝴蝶兰,花白色,中央常带绿色或乳黄色;(6)菲律宾蝴蝶兰,花棕褐色,有紫褐色横斑纹;(7)滇西蝴蝶兰,萼片和花瓣黄绿色,唇瓣紫色,基部背面隆起呈乳头状。
蝴蝶兰的主要用途蝴蝶兰主要用于观赏,蝴蝶兰可说是热带兰花中的一个大族。台湾原生种白花蝴蝶兰闻名世界,南洋诸岛菲律宾、婆罗洲、印尼、马来西亚各地约有五、六十种原生种。蝴蝶兰色彩多种,从纯白、粉红、黄花着斑、线都有。育种家们利用各地搜取到珍贵的原种进行人工交配,改良出各种花色、花型,在花的尺寸上也有惊人的成就,当今达六寸的大白花,近五寸的粉红花,各种黄花红斑、红点、红线、纯黄、白花红心等色彩在各处兰花展都可看到,蝴蝶兰已是当今兰花之后,魅力非凡,赏心悦目。